> 攻略 > 手游攻略 > 详情

谢谢叶大佬的邀请:龙漫是我的整个漫画编辑职业生涯

2024-04-29 21:02:22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是百感交集。 可以说,长漫画是我整个漫画编辑生涯的一部分。 作为经历过的人,我在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澄清了大家误解的一些细节,同时回顾了我这10年的工作经历。

一如既往,纯粹从我的角度解释事情,不讨论是非,没有生命攻击,没有打架。

2002年退伍后,我想加入漫画行业。 经人介绍,我向上海集美漫画编辑部投了稿(是的,我当时也想当漫画家,可惜稿被拍了。)然而,并没有成功。 我来到这里,希望有机会加入这个行业,所以我做了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帮忙杂志排版、编辑等等。

那时的工作只是兼职,我的工作是在剧院工作(因为我喜欢看电影)。

直到2004年,上海碧日(日本小学馆上海子公司,吉美漫画创始人之一)与江苏儿童创办了《明星漫画》杂志。 缺少编辑。 感谢编辑部主任周老师的厚爱,我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正式进入这个行业。

当时有《明星漫画男孩》和《明星漫画女孩》两本杂志。 主编出身于卡通王,后来成为《长漫画男孩周日》的“瓜菜熊猫”。 我主要负责明星漫画男孩,也负责招人。 主要负责《明星漫画少女》的薰酱,再加上一名美术编辑——几乎整个编辑部的核心就是这四个人,他们也是《龙漫少年Sunday》的核心成员。

星漫的作者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的。 青少年方面,有后来的《斗罗大陆》主创穆逢春、粉丝界大咖十月天宫、余言书。 余言书的圣克鲁斯团队是由我作为新手编辑和魔兽粉红处女计划组成的。 女生方面有丁冰、曾亚芳等。不过杂志社的环境不太好(之前彩漫贴里提到的2005年大衰退)。 所以,星际漫画刚推出不久,出版社就想抓紧时间。 点退了。

当时,上海比日的领导迫于压力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但影响深远的决定。 他们停办了《星漫画》系列杂志,并将现有的《星漫画》编辑团队转移到吉林美术出版社(又名集美漫画)。 合作。

几乎与此同时,吉美漫画更名为“龙漫画”(符合日版COROCORO的风格),而星漫画编辑组负责的少年版则是“龙漫画少年Sunday”。

很多人认为《星漫》更名为《朗文少年Sunday》,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如此。

我一直从心底里感谢当时领导的决定。 尤其是当了领导之后,我才意识到,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是多么困难——哎呀,我太过分了。

《龙满青年周日》(以下简称龙少)成立后,领导当时就给出了战略方向: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依赖日本漫画带来的结果。 我们真正的成就是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创作品。

话虽如此,大家对于如何制作原创作品还处于探索阶段。 当时他们尝试了很多类型的作品,包括和韩寒合作的长安然漫画系列,还有伊欧的《无尽的游戏》小说(是的,是在漫画杂志上发表的(我尝试过出轻小说)——总之,当时的领导能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和想象力,让我们可以尝试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即使失败了或者只是现在搞砸了,这种行为确实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学习。

2007-2008年左右,杂志主要原创作品为艾欧的《无尽的游戏》和郑多强的《玄豪战记》。 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拒绝或者拒绝的说法。 好的作品确实是努力的结果。 《无尽的游戏》可以说是所有剪辑师心血的集合。

后来编辑部认为鉴于《无尽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可以尝试出一本单行本。 他向出版社求婚,但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同时,因为漫友能为艾欧提供的舞台相对更大,所以艾欧与漫友签约,“龙少”版的《无尽的游戏》就此结束。

某种程度上,IEO单卷的发行造成了编辑部与出版社之间的隔阂,为日后的冲突留下了隐患。

艾欧离开后,《玄豪战记》无疑成为了当时杂志的中流砥柱,但艾欧留下的空缺位置却给了另一位新作者机会,那就是L. Dart的《神契约奇幻》《奇幻故事》 !

这不是彩虹屁。 那时的L.DART是我在漫画中遇到过的最有才华的人,他充满动力,从未放弃。 如果你能搜一下我2008年左右的博客,应该就能看到。

不想努力也没关系,只要你有足够的天赋。

如果你没有太多天赋也没关系,只要你努力。

我害怕那些有才华并且愿意努力的人。

我没见过多少新人能在出道前坚持每个月在网上写一篇短篇小说,而且还能积极与用户沟通并提供反馈,以改进自己的讲故事方法。

当时有读者说L.DART是Io的替代品。 如果你问我,金子总会发光。

《神圣契约》出版后最初的反响其实并不太好。 总体排名大概在第4到第5之间,在杂志中属于平均水平。

我当时就很好奇,读者对这样一部作品的反应不应该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重新思考杂志的投票系统。

当时的读者投票非常简单粗暴:选出你最喜欢的三部作品。

我觉得这个投票机制不能反映真实的作品数据,所以我修改为:对作品进行排名。

同时,投票系统的计算方式也进行了调整,总体排名结果改为每部作品的读者喜好数据。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指数转化为读者忠诚度。

(具体算法这里不再详述)。

结果根据调整后的方法重新计算,发现《神契》排名第二(第一是柯南,第三是玄浩)。

宣浩当时的资料非常好,编辑部多次恳求出版社考虑出版单行本《宣浩战记》。 出版社可能也是担心艾欧的情况再次发生,所以最终决定尝试出版《玄浩》单卷。

结果,宣浩的单行本销量非常好。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我出版《神契》单行版的信心。

于是凌晨两点,在北京书展所住的酒店里,我准备了一堆材料来说服出版社的领导。

领导一直对沉七的画功心存疑虑——是的,单论功力,L.DART肯定没有郑铎强,但漫画也不是只靠画师的产品吧?

或许是因为玄浩的单卷《祝语》走在了他的前面,出版商同意在控制印数的前提下尝试出版《神行》单卷。

可以说我当时就深吸了一口气。 虽然我相信数据本身,但必要的运营推广还是必要的。 我设法从本已紧张的杂志页面中取出一页。 没有文字,只有神圣契约的草图,让读者产生了期待。

L.DART 也很有帮助。 在写稿子的过程中,他一一满足了我的许多无礼要求。 这也是我的运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神圣契约终于不负众望。

2009年到2011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漫》本身的销量加上单行本的销量实际上都是正现金流。

为了进一步扩大收入,降低编辑部的人力成本,出版社决定趁热出版一月双刊。 这时,内部发生了分裂。

编辑部和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至少在我看来,它们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除了Iou单卷的问题之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

当时,观财熊猫通过人脉,从起点找到了几本热门女性小说,类似于现在的《楚乔传》和《甄嬛传》,希望说服出版社出版小说来补贴杂志的收入。

当时,熊猫建议一套三本书,分三卷出版,卖高价,效仿市面上女渠道小说的风格——即华丽的装帧、大量的留白、大小合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

但最终出版社的出版格式是——装订简单,排版密密麻麻几乎没有间隙,字体密密麻麻,黑白插图缩减到5张,被迫压缩成一本书,低价出售。

用一句话形容——厕所文学。

原因是:节省成本。

虽然刊文如此随意,但封面上的人物鼻子有点偏差,但艺人不得不修改了好几次,导致艺人后来看到熊猫的时候都瞧不起熊猫了。

最终,这本书的销量自然可想而知。

虽然最终没有听到出版社对七彩熊猫进行任何批评和教育,但总体来说这件事成为了双方不满的伏笔。

双月刊杂志创办时,出版社与瓜菜熊猫之间发生分歧,因一个项目而彻底崩溃。

当时陈凯歌正在拍摄《梅兰芳》,瓜菜熊猫想整合资源,趁热推出梅兰芳漫画。 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文化正确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支持和投资的计划。

然而观彩熊猫与出版社的谈判却破裂了。

当时我问熊猫为什么,他说:你还记得XXX的女频道小说吗?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

我说:记住!

他说:你觉得这样出书的人能把梅兰芳的书做好吗?

我:……

梅兰芳最终被郭敬明出版并获得金龙奖。

代价是作为整个团队核心灵魂的瓜菜熊猫离开了朗文编辑部。

我不能代表全体编辑人员发言,但至少对我来说,这件事让我对出版社产生了不信任。

挂菜熊猫非常忠诚,他的离开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创作心情。 此外,他还介绍了自己一手提拔的多多加入编辑团队(龙少商另一部小说《弑神之夏》的作者)。 他的离职造成了人员空缺。

无论如何,和龙先生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当时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事情。

首先,自2009年开始向日本漫画编辑部推荐作者的工作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作为最受欢迎的杂志,L.DART荣获“月刊!”称号在日本小学馆! 《SPIRITS》有连载新作品的机会——双期加新连载。在巅峰时期,L.DART的创作速度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另外,在与日本《HERO`S》杂志的谈判中,我们还帮助猩猩张获得了连载的机会。

除了日本之外,龙少也在网络上寻找合作机会。

大约十年前,是魔幻艺术的萌芽时期。 当时我很看好几部好作品,包括《幼蜂》、《拜见女王陛下》、《灵魂之街》。 并极力督促出版社与尤奇深度合作。

在我的构想中,龙少的瓶颈在于杂志的版面,而网络平台可以弥补作品量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网络新作者提供一定的支持。 我非常期待这次老品牌与新势力的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但此时却被告知,以后不要参与任何与恶魔的合作事宜。 一切合作事宜均由出版社主导。

我慢慢地打了一个?

官方的说法是,他们希望提高出版社编辑的绩效。

后来有朋友私下向我暗示,是不是因为我太主动了,所以上级认为我从中有所收获?

有什么好处吗? 请有恶魔气质的人出来回答一下,我收到了多少福利费?

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喜欢无端猜测。 我对这件事很不满,但只要我最终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前进,那就好了。

半年后,当我询问合作进展时,出版社的同事告诉我,所谓的合作就是《蜂巢》和《镇魂街》两本书的出版,并没有后续合作。 至于书的装订……

此后,我决定不再妥协,我和出版社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2011年伊始,还有一件事我觉得不得不提。

2011年3月发生大地震时,我们的编辑正在日本小学馆考察。 地震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我在日本看到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

2011年3月我拜访Corcoro编辑部时,主编(相模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对杂志和作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很多建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制作了一份文件描述该杂志是如何从策划到出版的。 业务植入全过程的影像数据。

这份素材可以说是现实版的《转载》,非常生动有趣,然而……

我在2005年读过这些内容。

已经6年了,已经有这个行业的经验了。 我当时还不是新手。 我不需要六年前看过的视频材料来告诉我如何出版一本杂志——尽管把它当作电影来观看仍然很有趣。

于是我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想知道杂志初期发展得怎么样。

小编竟然回复说这就是我做的!

如果有好的作品,商家就会找你洽谈合作等。

所以,我明白了,任何经历都只是经历。 经验可以告诉你前进的方向,但它不能告诉你如何前进。

我相信我们当时做出了优秀的作品,但它的价值一定在于商业变现,而这方面是得不到领导支持的。

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成功的先例,第二个原因是没人知道怎么做。

在当时的编辑部,不知道有多少人支持我的想法。 就算有,当时大家都忙着双倍的工作。 被优骑合作淘汰后,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答案。

后来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和露娜女仆店的互动,都是我亲自参与的。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我是一名编辑,技术比较硬核。 生意根本不是我的材料。 ,遇到了重重阻碍,加上双月连载,作者和编辑都承受着双重压力。 直接的反映是,2011年到2013年间,我感觉自己的工作状态很不好,越来越没有耐心。 。

13-14年的时候,因为经常出差,接触到了不同的想法,所以也产生了尝试新模式的想法。

比如为作者龙少设立一个独立工作室,建立一个属于作者的助理团队——这些都在漫游和知音上得到了落实。

那段时间还拉着作者去昆山找场地等等,现在想想还是太麻烦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当你想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却发现周围没有人可以帮助你时的孤独和无力感。

尤其是当出版社把我们编辑部比作老鼠的时候,我对出版社的最后一点好感就荡然无存了。

于是,与出版社的纠纷越来越多。 每次出版社提出要多出一些好作品,我都会公开反驳说,我们的作品还不够好吗? 为什么不能卖呢?

抱歉,好的作品是在对的时间、地点、人和环境中产生的,不是你说想要就发生的。 现在这些都是我们四个人的最大努力了。 与其在没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要求更多的好作品,不如想想如何扩大现有项目本身的收入?

当时融资和出售都被拒绝了,我发现一切陷入了无解的循环。

到了2014年下半年,我对出版商只想多出几本《神圣契约》这样的好作品来卖书的想法彻底反感了。

房子漏水,整夜都在下雨。 小薰深夜加班,回家途中乘坐的出租车发生车祸,住院接受手术。 而我自己也经常36小时不睡觉,身心俱疲。

我觉得只要我坚持下去,什么都不会改变。 十年的反复争吵,让我和出版社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当领导试探性地问小薰是否会考虑在没有小薰的情况下暂停出版时,我提到今年完成工作后就离开。

在为我的每一位作者安排好退路,确保他们的收入不会突然停止后,我离开了我奉献了十年青春的工作。

平面媒体的兴衰固然会影响杂志的销量,但对于内容本身、对于制作内容的编辑和作者、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内容品牌来说,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才是真正的商业生命力这可以继续下去。

后来,当我得知神契是用一百万美元购买的时候,我笑得像个傻子。

虽然一分钱没拿到,但我还是要笑。

我笑是因为我们十年工作的价值得到了证明,我笑是因为出版社因为自满而把成果拱手让人。

我一直觉得外部因素并不能压倒一个团队。 如果是这样,很可能是由于内部问题。

这一点,龙少是这样说的:出版社和编辑团队之间的认知偏差,从一开始就给未来留下了隐患。 理念不同导致团队核心灵魂的离开,战略上不同的进退观导致信任。 危机,再加上市场不好时无人掌管大局,导致寻求突破的分歧较大。

任何时代都有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 我不会为一本杂志的消失而哀叹。 我只感叹,我们熬过了最坏的时光,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它带来的伤害,是一些曾经的信念和坚持的消亡……

ps:真的很对不起小薰。 从医院回来后,她发现杂志已经出版了最后一期,已经停刊了……

pps:龙大师十年来留下的一些理念在今天的工作中得到了落实。 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绝对的自由。 包括编辑,享受任何有助于您实现最佳创作状态的自由。

2、工作敬业精神。 自由的代价是自我专业精神的表达。 你必须对你的工作抱有专业的态度,了解你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自由是权利,专业是义务。

3、对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要坚持培养新的人才。 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需要时间和技术来慢慢积累经验和成长。

4、领导者要始终走在团队的最前面。

5、这也是最大的一点:编辑享受与创作者同等的优待!

如果有机会,我会详细阐述这一点。

我今天5点30分左右看到了邀请。 我花了4.5个小时来写和修改它。 这涉及到我自己的观点。 写作过程中我的思绪很复杂。 出版商的描述肯定会有偏差。 我也很难从出版商的信息中了解到。 我从一个角度给出我的解释。 我相信出版社做出的很多我认为不明智的决定都有其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请大家保持客观的评论。

欢迎其他业内人士补充。 如有遗漏,我稍后会补上。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