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08:59:49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在王羲之之后的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中,都能找到王羲之的痕迹。 可见,王羲之“书圣”的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原作早已失传。 据说,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找到原作,恐怕将是无价之宝!
《兰亭序》全28行,324字。 通篇文字妩媚飘逸,文字精妙,点画如舞,作品如神人相助。 被历代书法界视为精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书法”。
冯承素抄《兰亭序》
后世凡是学书法的人,都会爱上兰亭而不能自拔。 《兰亭序》那如舞蹈般的书法,着实让我们这些日后的书法家惊叹于王羲之高超的书法功力,惊叹于王羲之流畅如水的文采。
你不要感到遗憾,即使世界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得到了王羲之《兰亭序》的原作,又如何证明它是原作呢? 这么好的事情还是想想就好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唐代所写,即:褚遂良林本、于世南林本、冯承素摹本。 其中,冯承苏的传真版也被称为神龙版。 因其采用“双钩”临摹法,故为唐摹本之一。 最接近兰亭集原著的一部。
余世南《兰亭序》
最遗憾的是,古人没有数码相机,没有高清扫描仪,我们只能叹息,很难看到真面目。
由于冯承素版的《兰亭序》与原著最为相似,深受后人推崇,所以其风格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似乎属于东晋以后的某个阶段。 从语言学的角度,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褚遂良《兰亭序》
流传到日本的王羲之临摹本有:《桑乱帖》、《二谢帖》、《得势帖》、《孔时中帖》、《常失帖》等临帖。 据说是从唐朝流传到中国的。 日本不但没有在战争中抢走,反而在国内文献中缺失了几部作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书法家开始接触这些名家书法临摹,发现它们与王羲之的《平安帖》、《和如帖》、《凤居帖》等作品一模一样,风格都一模一样。和韵,足以奠定王羲之书法的基础。 世界。
冯承素版的《兰亭序》则风格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笔触、结构、构图的变化无穷,笔触的凝重,意境的简洁与深邃,都截然不同。 它根本不能作为“一个作者”使用。 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解释!
通过比较《兰亭序》和《丧乱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掌握两类作品的特点和区别:第一,在《丧乱帖》这样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朝向方向的直线。笔画,而点画内笔画的移动是使用更多的曲线,这意味着笔画的笔画变化隐藏在点画内部。
《兰亭序》的笔画多呈弧形,这一点在其点画的外观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又如《桑鸾帖》等作品主要以方形入手。 即使有前导动作(以前一笔为主导),也绝不会影响“方”感。 准备动作形成的线条是微妙的、附属的。 显然,当它融入到笔画中时(比如“毒”字的第一横笔和“苦”字的起始笔画),它立刻就成为了笔画的真实部分,而且融入的过程非常顺利。短的。
《兰亭序》的前笔融入笔画时,有一个明显的过渡阶段。 作者对这条线段进行了精心的控制,它随着笔触形成了渐变。
王羲之的另一幅作品《快雪清帖》的临摹,与《兰亭序》、《桑乱帖》等作品更是不同。 应该是前人临摹的作品,并非王羲之的原作。
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 辩论双方代表为郭沫若、高尔适。
郭沫若先生认为《兰亭序》应为王羲之后裔智庸和尚所著。 唐代的虞世南等人,为了呼应唐太宗的圣旨,说智庸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高二却坚称《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
两派展开了长达六个月的辩论。 但由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这场争论最终无法区分是非。 启功先生还发表文章对《兰亭序》提出异议!
《兰亭序》以中笔为主,偶尔有侧笔。 笔画间的缠带纤细轻盈,或笔画断续,笔画笔画自然。 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自由流畅,雍容动人。 “魅力无穷”,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不管临摹的《兰亭序》是否是根据王羲之的原著改编,都不妨碍它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