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2 03:12:32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曾经出现过一种美丽且致命的恐龙——双脊龙(Dilophosaurus)。然而这部热门电影中对双脊龙的描述其实大错特错。
双脊龙
一项发表在《古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双脊龙的体型比电影中描绘的要大得多,长达20英尺(约6.1米),与现代鸟类的共同点也比之前想象的要多。
据研究,双脊龙长约20英尺,重达0.75吨,大约是成年霸王龙一半的大小。
早期对双脊龙的描述是:它有一个脆弱的冠状体,下颚脆弱,会吐出毒液使猎物麻痹,这和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情况差不多。然而,马什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除了体型庞大之外,真正的双脊龙还有一个强壮的下颚、强壮的肌肉和骨骼用于加强骨骼的气穴。
马什补充说:“这种结构让骨头得到保护和强化。”
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鸟类身上,而且在一些较大的恐龙身上也被发现,这有助于让大型恐龙的骨骼更轻,同时帮助鸟类飞行。
据《国家地理》报道,第一批双脊龙化石是在1940年发现的,马什结合其他一些化石,对这种恐龙进行了更精确的描绘。
马什告诉媒体:“很明显,双脊龙的结构是为了成为大型捕食者。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动物,是为了猎食其他动物而存在的。”
虽然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在很多方面都错误描述了双脊龙,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弄对了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种致命的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距今大约2.01亿至1.74亿年前。
双脊龙最大长度为6米,生活在早侏罗世。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美国亚利桑那州)和亚洲(中国)。双脊龙是已知最早的斑龙科恐龙之一,尽管重达半吨,却仍是一种灵活的猎捕者。
双脊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双冠位于前额和口鼻的上面,且沿着双冠还有一条中心皱纹。这种结构的功用尚未可知,但可能用于求偶展示,而且雄性的双冠比雌性的更大。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人们发现了三具聚在一起的双脊龙遗骸,这表明双脊龙可能会进行群体抽猎。根据它们长而单薄的牙齿,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双脊龙在抓捕并撕裂猎物时,更有可能使用爪子而非牙齿。
斑龙最大长度为9米,生活在侏罗纪。化石发现于欧洲(英国、法国)和非洲(摩洛哥)。斑龙的站立高度为3米,体重约1吨,是名副其实的“巨大蜥蜴”。
1676年,人们在英格兰发现了一根斑龙的股骨,这是欧洲科学界最早注意到的恐龙骨骼。当时没有人能准确断定出那是什么,直到150年后,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先驱——理查德·达尔文才提出斑龙是一种新的动物类别,属于一种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恐龙。
此后,在世界上几个不同的国家都有发现斑龙的遗骸,尽管都不完整,但它们依然能够显示出斑龙是侏罗纪最大的捕食者之一,头部近1米长。从英格兰南部的遗迹化石来看,斑龙在高速奔跑时步态呈脚内八字,并且尾巴离地,它们跑起来时可能会很快,但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追逐。